班里的A学生,只要让他修改一次作业后,再让他第二次修改,他就会愤怒地将作业摔在老师桌上,再也不愿多修改一次。
班里B学生,只要这位学生上课举手想发言,老师没有点到她,她就会气得趴在桌上,不愿理睬老师。
班里的C同学,只要同学稍微指出他行为上的问题,他就会气得大吼大叫,觉得全班同学都在针对自己。
至于成年人,则是只要在路上看到有车辆不打转向灯就变道、逆向行驶、违规停车,或是在行驶方向上犹豫不决、迟迟做不出决定,都会瞬间暴怒,觉得这些人根本就是出来害人的(你是不是也有 “路怒症”?!)
不知道你在生活中
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?
总是会因为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大发脾气,要是问他原因,他也说不上来。
在学校工作时,总会遇到一些孩子,他们情绪张力极大、爆发力极强,而且情绪持续的时间又很长,仿佛随时都能听到他们愤怒地哭喊,甚至嚷嚷着 “叫你妈妈带你去买玩具啊” 之类的话,让老师们都想尽量避开。
当这样的孩子来到我面前时,其实当下很难为他做什么处理,只能等他把情绪发泄完,才能回过头来探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。
愤怒的背后
一开始,听完事情的前因后果,我总会觉得 “嗯!没错!就是因为 XXX,所以我才生气,这一切都太合理了!”
—— 因为写作业太烦了,我不想再写了!
—— 因为老师不点我发言,他肯定是故意的,我不想再理他了!
—— 明明不关同学的事,他偏偏要来管我,害得我被骂,真是气死我了!他肯定是针对我!
—— 这些人整天不遵守交通规则,让大家发生事故的概率变高,根本就是社会的乱源!
乍一听,这些情况确实都很让人值得生气,愤怒的产生似乎再恰当不过了!
但实际上,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?
事实上,人的情绪可以分为表层情绪和深层情绪。
表层情绪指的是人们表现出来的情绪,比如前面例子中提到的愤怒,就属于表层情绪;而深层情绪则隐藏在表层情绪之下,是情绪背后更深层的感受。
以 “路怒症” 为例,当司机对那些违规驾驶的人感到无比愤怒时,愤怒的司机真正的深层情绪其实是担心和害怕。
或许因为过去有过车祸的经历,所以司机对路上不按规则行驶的车辆会感到非常焦虑,不知道它们是否会导致司机再次受到伤害。
而对于前面提到的那些孩子的例子来说:
从愤怒到理解
应对孩子情绪的关键与 5 个步骤
从表格中可以发现,这些情绪并非仅仅是愤怒那么简单,在愤怒的背后,其实充满了挫折、不安和无数的自我怀疑。
对这些孩子来说,失望、难过等情绪仿佛是弱者的表现,而愤怒反而被看作是强悍的象征,因此能更容易、更自在地展现出来。这种愤怒其实就像一堵城墙,目的是保护内心脆弱的部分不受到伤害。
面对孩子愤怒的 5 个步骤
情绪焦点治疗(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,简称 EFT)认为,当事人的情绪体验十分重要,情绪是引发行为的关键。因此,需要引导当事人辨认并调节自身情绪,才能修正其行为。在我与这些孩子开展工作的过程中,通常会遵循以下几个步骤:
认识:与孩子互相分享彼此对情绪的认知,增加双方对情绪的了解。同时告诉孩子,每一种情绪都值得被看见,每一种情绪都很重要,并且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功能。
反映:尝试去体会并反馈孩子在愤怒(或其他情绪)背后,真实的感受是什么?帮助孩子觉察到自己在这一情绪下,是否有未被满足的需求?
辨认:引导孩子尝试练习辨认自己的深层情绪,让孩子逐渐明白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。
表达:鼓励孩子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深层情绪及需求,比如引导孩子说出 “我觉得很难过,因为……” 这样的完整表达。
肯定:对孩子主动表达情绪的行为给予肯定和认可,并鼓励孩子在之后的生活中,也能以这种清晰、平和的方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每一种情绪的存在都是必要的,愤怒也不例外。内心受过伤害的孩子,即便长大成人,有时仍会习惯性地用愤怒来掩饰自己的脆弱。
倘若我们能够帮助自己,或是帮助身边的人,看见愤怒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情绪与需求,就能让行为表现更符合内心的真实想法,也能更好地呵护心中那个脆弱的自己。
*原作者张书维心理师,文章略有改动
*所有图片均出自即梦AI
扫码入群领100+心理课
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
欢迎点赞和 “在看”👇
也可以分享给身边人~